仇英《十六罗汉图》回长安
“见仇画方是真画,使吾曹有愧色。”这是文徵明对仇英画的评价。
【资料图】
仇英,明代绘画大师,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代四大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由草根成长为大师,最终实现阶级跃升,逆袭的一生。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职业画家”,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仇英,字实父,生卒年因缺乏确切的史料难以定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其1498年生于江苏太仓,逝世于1552年。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仇英都可以说是出身寒门,幼年即失学,12岁起就开始给父亲帮工,以漆画为生,为别人彩绘房屋,逐渐掌握了识色、调色、设计等基础知识。年轻的仇英不满足于呆在太仓这个小地方,选择了来到更繁华的苏州。到了苏州,为了维持生计,仇英依然做着彩绘栋宇的漆工工作,但其技艺越发精湛,所绘栋宇光彩夺目、精美华丽、气势非凡。一个偶然的一天,其所绘房屋为文徵明所见,对其赞不绝口。文徵明比仇英年长三十二岁,当时已广负盛名,经过“名人”的推崇,仇英很快在苏州城里“火”了起来。这是仇英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爱才惜才的文先生对这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极为照顾且极为看好,已是画坛领袖的文徵明,还亲自邀请这个“非专业”的年轻人为自己的作品设色。可能是在“业界大咖”面前有点紧张,也可能是缺乏专业训练,仇英的两次尝试都未能使文徵明满意,文徵明只好“乃自设之”,但他并没有责怪、放弃仇英,而是依旧耐心地鼓励他、支持他。在文徵明的帮助下,仇英慢慢放弃了漆画的工作,开始专注于画画。这次失败的合作,使仇英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对于出身寒微的自己,应当抓住每一次机会。此后,他更加努力地练习,认真刻画每一幅作品,因此而形成的谨慎、内敛、刻画入微的作画态度,也清晰的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之中。
这幅《十六罗汉图》就是出自仇英之手,现为力邦艺术港馆藏作品。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统计表明,仇英存世作品数量稀少,中国内陆现存仇英作品只有47件,其他都藏于台湾及海外各大博物馆中,市场中的真迹更是寥寥无几。这幅《十六罗汉图》能留存于世,并完整地保存于内陆藏家手中,更是经历了千回百转,历经了千山万水。
据可靠记载,此画原为日本皇室所有,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整个国家民穷财尽,皇亲贵胄也只能靠变卖家中之物来维持生计。仇英的《十六罗汉图》就这样来到了日本的横山古董店。关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售价、年代、传承等问题,横山古董店均有详细的文字资料,在其保存的手绘陈列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图上用日文写着《仇英十六罗汉图》和“御宸殿御床”等文字,表明此幅作品曾悬挂于日本皇室修行的“御宸殿”内。据横山先生回忆,卖给他画的人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当时一并送来的不止有这些附件资料,还有一份英文保证书,保证此幅作品为仇英的真迹。
1949年,一位驻日美军在日本京都横山古董店以80000日元买走了这幅作品。当时,日本人均月工资约30-80日元,80000日元可以说是天价了。
2009年,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萧条,这位藏家的后代迫于经济压力,已无实力再收藏此画,便将此画送到美国宝龙拍卖公司进行拍卖。这中间还有一个乌龙事件:因为原收藏此画的老人已经去世,来送拍的是他的儿子,不了解中国古画,当成日本画来送拍,也没有提供相关资料。经宝龙的鉴定专家发现,这不是日本画家的作品,而应当是中国画家的作品,于是这幅作品便以“17世纪无名氏十八罗汉”的错误信息上中国场进行拍卖。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佚名人”的作品,因其高超的技艺、艳丽的色彩、宏大的叙事、丰富的图景……竟引起了大家激烈的竞投。现场,有一位中国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始终高举号牌未曾放下,即便竞拍价格从1.5万美金一路飙升至20万美金。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价格恐怕只会更高。最终,这位中国人成功竞得了这幅明代大家仇英的大尺幅真迹——《十六罗汉图》,也才有了现在力邦艺术港的馆藏精品之一。现场一位同样参与竞投的老华侨当场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他衷心的希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参与最后角逐的还有一位代表波士顿博物馆的竞买人,如果少一点坚持,我们就会和这件文物失之交臂,这件作品也会永远地留存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当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拥有超高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物作品重新回到中国人手、回到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西安时,这怎能不让人欢迎鼓舞、激动落泪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和我国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见证了我国衰落与兴起的《十六罗汉图》。仇英的这幅画是一幅工笔重彩四条屏,尺幅巨大,单条长270cm,宽86cm,因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所以虽历经沧桑,但画面色彩依旧艳丽多姿。画中人物服饰多采用鲜艳的红色、绿色、黄色及蓝色,和所处的褐色的土地、清淡的山水、疏朗的树木形成鲜明的对比。画的内容主要描绘了佛家罗汉讲经布道的场景,除十六罗汉外,还有僧侣、仙童、蛮奴和供养人,人物多达四十人,且个个形象丰富,造型、姿态各异。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由梵语音译而来,具有帮人解除一切烦恼,接受天地人间供养,帮人免受轮回之苦的意义。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在玄奘法师翻译的《法住记》中有关于其姓名和住处的详细记载,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崇奉,但关于其相貌该书却没有进行具体地描述。后世的所有画像,皆是作者根据佛教常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进行艺术的夸张,塑造出了各种各样清奇古怪的罗汉形象。
仇英这幅画中的十六罗汉相貌温和,眉眼间浮现着盈盈笑意,眉毛浓密,加强眼部神态描写,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画面内容丰富,有降龙伏虎、讲经论道、补衲引线,活动场面宏大,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又不失世俗的生活气息。山水景色层次分明,远近秀丽的仙山,蒸腾的云雾、峭壁边探出的枝丫和柔嫩的小花、飞流直下的瀑布、鹤、虎、鹿、猴等山间小兽、依山欲出的盘龙,给人一种宁静清凉、云气氤氲的人间仙境之感。人物与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仇英擅长人物画的创作,他描绘的人物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形象优美。在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桃源仙境图》中,仇英描绘了三位身着白衣的文人免冠临水而坐的场景:一位在拂袖弹琴,一位紧盯着弹琴者的手法,放在膝上的左手似乎在微微合拍,另一位则慵懒的撑坐在一块岩石上,显然,他已全身心投入进了这美妙的琴声中。一位童子矗立于一旁,带着对主人的景仰也陶醉于其中,和其他古画中童子总是小心翼翼的躲在远处微微探头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出身寒门的仇英的平易近人。
同属明四家,仇英不似沈周、文徵明学识渊博,也不及唐伯虎家境殷实,但他可以说是唯一仅凭绘画本身而名流千古的一位。1523年,在伯乐文徵明的托付下,仇英拜当时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周臣为师。周臣的教导加强了仇英谨慎的品性,这种内在的气质表现在画面上就是稳健,不仅表现在仇英擅长的人物、山水上,也包括表现在车船、楼阁、花鸟及仕女画上。在周臣的指导下,仇英经过大量的临摹和练习,在本来就不错的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的技法,可以通过设色、水墨、白描等不同的手法游刃有余地表现所画对象。
除了文徵明与周臣这样的伯乐兼恩师,仇英的一生凭借才华还得到了很多贵人的相助。当时,还有一位叫项元汴的大收藏家兼画家,资产雄厚,家中有一座“天籁阁”专门用来收藏,从商周古鼎、汉代玉器到魏晋真迹、唐宋碑帖,从奇珍异草到古玩雅器,历经数代积累而成,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浩如烟海。项元汴比仇英小20余岁,他十分敬重仇英,常邀请仇英去天籁阁欣赏、临摹大量名家古迹,并供其衣食用度,还从不要求仇英为他赠画。这对仇英来说,是重要的学习机会,也是难得的放松时间,这是属于他的桃花坞,在这里,他可以与大师对话,和名家坐谈,体悟前人书画中的奥秘与精神。正是因为天籁阁,仇英“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稿本,其临笔能夺真,米襄阳不足道也。”
在各位老师、前辈以及赏识者的帮助下,再加上仇英的刻苦练习,仇英不仅擅长表现人物、历史、道释等题材的画作,也凭借高超的色彩感觉,十分擅长使用各种本来很难驾驭的鲜丽的重色——如赭石、太白、石青、石绿等均能和谐地出现在同一画面内,使它们看起来鲜丽又不俗气,典雅和谐,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青绿山水,还是设色清淡的作品,都足以见其功力。
在《辋川十景图》中,仇英展现了一幅唐代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诗意图景。他忠实地记录了耳闻目睹所得的明净场景以及行走其中时心中充盈的喜悦之情。有人说,这幅画实际上就是真实的明代园林生活。在这片山水中,静美的景色俯拾皆是,只要在这里稍坐片刻,便足以吸收自然之灵气。这幅画中山的绿色更为明艳,蓝色的成分增多,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钴蓝色一致,庭院左前方那棵完全用钴蓝色画出的树,提高了整幅画面的层次与意境,也提高了作画的门槛,使人难以超越。董其昌认为,在青绿山水方面,连文徵明都不如他。如果文徵明本人听到这句话,恐怕也会笑着接受,正如本片开头那句,文徵明自己也说:“见仇画方是真画,使吾曹有愧色。”
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仇英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还要数仕女画,因为它们最贴近市场的需求。仇英画了大量的仕女画,其中不乏长篇巨作,如《汉宫春晓图》《千秋绝艳图》《百美图卷》等。这些画中的仕女大都温文尔雅、举止柔美,神态庄重严肃、雍容大雅。在《百美图卷》中,这些仕女即便在玩秋千打闹,也依然文静内敛,开心之时也只是低眉浅笑。仇英在仕女衣着褶皱的表现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不仅体现了褶皱的锋利,也没有损害服饰本身的飘逸性,充分展现了一种古雅的趣味。
这种趣味还体现在卓越的设色上,河岸、栏杆、岩石、水面、芭蕉树的树身接近仕女的肤色,淡色、轻柔的服饰上衣领、衣带、袖口的颜色更深一些,腰上飘动的蓝色、红色、深色衣带则和仕女身上的玉佩或芭蕉扇的颜色相呼应。所有的元素之间相互“借光”,恰到好处。明末藏书家姜绍曾评价仇英的仕女画“神采生动,虽眆复起,未能过也。”
通过欣赏仇英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其散发的独具个性的文人气质:温和、秀雅、清丽、蕴藉、工而不匠,妍而不腻。他的纯熟的技艺、精妙的笔法、典雅的设色,生动的展现了一个画家在绘画技艺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谓“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仇英的种种臻妙正是源于他对每一个细节“其术近苦”的精细描绘,通过他细腻精到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穿越五百多年的时光,看到一位诚恳、勤奋的画家,正怀着一颗感恩而神圣的心俯首桌前细细地描绘着自己的下一幅作品,他是如此的沉着、专注、坚定,以至于没有发现我们地到来,但不出意外,这一定又是一幅不会让人失望的作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