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FX168财经网 >> 商业 > >正文

对话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想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这两点至关重要

时间:2023-05-24 10:16:36  |  来源: 童行计划

全文共39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相关资料图)

嘉宾介绍:

梅赐琪,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02年清华硕士毕业后去美国读博,09年回国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从19年开始一直在做通识教育相关工作。

新雅书院于2014年成立,是清华第一所不分专业的书院,特别强调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如何在小初高中阶段实施

郝景芳:

您觉得通识教育是不是应该贯穿到小初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梅赐琪:

是的。清华附小做的两件事情我非常建议家长去做。

第一要阅读经典,还要读完。这是清华附小的一个教育理念。

买书不是陪伴孩子的方法,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去读。家长要让孩子读完整的书,让孩子在一本书中花到足够的心力和时间,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地读。

如果孩子们能够把一本书完整地读完就太好了。比如说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或者是伊索寓言之类的寓言故事,尤其是读国外的更难,需要克服一点心理障碍。而且我觉得像各个国家的这些寓言,都是社会这个群体创造出来对社会提供规范的,当中有非常深的社会生活和哲学的逻辑理念。

第二是项目制(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清华附小就是经常带孩子做项目。如果挑孩子跳起来够得着的项目,如果孩子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完,这对孩子来说帮助特别大。

眼睛会了不等于手会,你跟他讲 10遍不如让他动手做一遍。哪怕做得很差,做完了也是有收获的。

这是机械系的季林红老师给我的一个启发。

季林红老师从1998年在清华做机械设计大赛,他跟我讲他有一个体会:两类人在比赛当中的收获最大,一类是那些最成功的,拿了大奖的;另一类是遇到了巨大失败的同学。

就是因为他花了很多的心力,即便做得很失败也能吸取教训,将来走出社会后他能做出更好的东西。

GTP时代已经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讲GTP以后人们最需要的技术是什么,你要会问问题。家长也一样,你要设置一个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题目,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我看来,问题解决能力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教育是什么?教育其实就是创造环境。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阅读和动手,去创造这样的环境。实际上你给他创造条件以后,你就激励他,然后让他自己去做,永远不要越俎代庖。好老师有时候像是一个激励师。

从阅读和动手的角度开展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本身就不能够着急对吧?没有什么直接见效的东西。一定要摁得住耐心。因为学习本身是要他自己学会了,这个才叫学会对吧?否则你教的再好没有用。

郝景芳:

刚才梅老师其实提到两点,一个是阅读,另外是动手做事。

我们童行书院做的项目制学习PBL,有比如5~7岁小朋友有改善城市街区不便之处的项目,有解决火星上的生存问题,寻找翼龙灭绝原因等,类似这样小的科学项目还有艺术创作项目。

在做这些项目时你会发现,孩子可能知识储备、技术能力没有那么高,但他们的思路是具备的。经过了这样的学习,到他们10岁以上能力具备后,孩子的创造力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因为他的思维先培养起来了,技能跟上了以后,创造力是源源不断的。

在成绩内卷的当下,如何调整

应试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郝景芳:

我其实蛮想问梅校长,您怎么看待现在这种学习成绩越来越卷,到了大学还是以考试为主的现象,如何来调和应试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梅赐琪: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好人生。孩子是要受到好的大学教育,但家长的心态千万要平和。

家长们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觉得要早一点培养孩子,培养他AI,一定要把这个心态放下来。很多优秀的专家其实都不是很早就开始学一个东西。

你培养的孩子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他上不上清华其实不决定他一生的幸福,对吧?他有没有健全的人格,对事物有没有冷静的思考,最后他成长得会很不一样。

如何调和应试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我自己觉得孩子的阅读习惯特别重要,阅读是最大的养生。我们社会运行的规则是靠语言组织起来的,而语言本身需要极大的丰富性,而丰富性其实是从人类过去积累的这些文字当中获得的。

家长也要做一个好的示范,你自己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孩子才有机会热爱阅读。

郝景芳:

对,文字确实是凝聚人类智慧的精华。

很多家长焦虑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我觉得这是需要有陪伴和耐心的。

第一是通过亲子共读来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你自己先感受书世界的美好,然后带他进入,他就更容易喜欢。

第二孩子刚刚自主阅读或者读严肃一点的书时,因为认知能力不够,不太读得懂就不爱读。你可以允许他读点简单的绘本、漫画书之类,等他认知能力上来一点,他就读得下去了。原来他觉得很有压力的事情到后面是可以享受的。

在教育里,我们越是特别急迫的想要让孩子特别小就达成什么目标,你就把一件美好的事情变成有压力的事了,我们要有长远的教育心态。

孩子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才能适应未来?

郝景芳:

其实也挺想问问梅院长,就是孩子大学毕业后总要踏入真实的世界,我们希望他有什么样的必要生存能力,靠通识教育是否能更好的培养。

梅赐琪:

概括一下是这样:

第一, 从个人层面讲,要具备在逆境当中回弹的能力,有人把它称为逆商。

第二,永远要做好在知识不完备的条件下探索和学习的准备。

第三,从群体层面讲,要乐群。

第四,这些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共情力。

我展开讲讲前三个层面。

第一,从个人的层面讲,一定要有韧性。遇到失败的时候,能不能有回弹的能力。你要在大学生活当中尝试了以后,才有可能去形成这样一个能力。

第二,面对一个新东西你敢不敢去学?实际上你现在回头去看,大学你学的什么东西将来到工作当中都没用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最重要的能力是你走出了熟悉的知识范围之外,还有非常好的重新学习的能力,对吧?你要能够看得进去书,能够去向比你更多的掌握某种知识的人请教,这是我们讲的在知识不完备的情况下开展独立研究和学习的能力。

第三,你如何去乐群。“情商”这个词现在用的有点烂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跟人合作。

合作非常重要,也很难。它不光是说1+1>2,如果不合作的话你抗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差的。任何人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你会发现这个事做成最后都是团队的力量。所以在大学阶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交下你一生可以交的朋友,因为走上社会以后确实不容易。

我在清华的学习有时候想想,本科知识没派上什么用场,它给我重要的一点是有一群可以合作的人。

所以我说这三个能力非常重要。这其实相当于是一个人既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又有和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能力。

如何培养适应这些未来的能力?

郝景芳:

刚才梅校长讲的两个能力,应试教育里是很少锻炼的。

在应试体系里会提供标准答案, 照做即可。如果有开放性问题,你不具备知识,也没有标准做法,就没法独立探索。跟别人一块去合作的能力就更不锻炼了。

我曾带过清华附中和清华附中国际部的学生,让小组讨论感兴趣的选题,大家就在那坐着,没有人开口去引导讨论。我就更发现做低龄项目制学习的必要性。经过了三四个项目以后,这个孩子就已经学会了讨论、分工、小组合作,最后学会大家一起去做东西。

梅赐琪:

刚才讲让孩子去具备能够和别人相处的能力,我们不是培养社牛,也不是培养无领导小组的应试达人,一个人他能不能和群体相处好,归根到底他是不是真的喜欢其他人,这一点很重要。

我希望我们去培养孩子内心深处对这个社会对人的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光是把眼睛盯在 KPI、流量、盯在这些外界评价的标准之上。

郝景芳:

说的特别让人感动。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被长期引导着关注分数、技巧等,自己内心渴望被爱的部分没有被看到,他哪有汹涌的爱去爱别人。

有的时候父母带孩子过度关注正确性了。打卡都做好了没,我从哪儿去找学习资料,我们都太关注这些数字的东西了。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是想把下一代培养成真正的活人,而不是培养成假人。你把他培养成一假人,再让他去和机器人竞争,身为假人他自然竞争不过机器人。人性的这种充沛饱满的生命力,才是永远无可取代的。

我们不是一切都是要靠正确、靠胜利去激励的,爱与美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你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以及提供外涌的爱给到孩子。这种亲人之间的爱,本身就是孩子对世界第一种人际关系的感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容易喜欢其他人。

另外我们也可以带孩子去感受生活中美的那些地方,我们要自己能对生活和这个世界充满爱,才能让我们更平和地去看待孩子的教育。这种对美的感受是他做后面很多事情的动力,这种爱本身就是很多事情内驱力的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