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FX168财经网 >> 商业 > >正文

全球即时:正观漫读|为了生存,我们要讲述

时间:2023-04-25 18:57:05  |  来源: 正观新闻

4月23日,是读书日。


【资料图】

又是一年一度大家想起来读书的日子。

前几天,被一段视频打动。陈鲁豫,在读书日的活动,分享了自己读书的心得。

她说,去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她发现,过往几十年,体内建立起来的应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机制,在这一刻都不起作用。你会有很多困惑,出现很多问题,关于生死与衰老,你会非常惶恐,但没有答案。当然,书里也没有答案,但书里那些特别熟悉的文字,那些似曾相识的心灵,总让自己在特别惶恐的时候,感到一丝安慰和温暖。

她分享了她这一年阅读的书单:琼·狄迪恩的《向伯利恒跋涉》,以及她在人生最悲痛的时候,写下的《奇想之年》《蓝夜》,她都很喜欢。

我立时下单,虽然收到的一本还是影印的盗版书。我才想起来,琼·狄迪恩不就是那个《作家和他们的衣橱》的封面人物。太喜欢她的形象了,她就是我心目中一个女作家应该有的样子。

所谓知识分子

最近,很多所谓“知识分子穿搭”举的例子,经常是琼·狄迪恩。

她穿着一件针织长裙,立在一辆敞篷车前,成为作家永久的一个形象。

才发现,迷恋是一种超越于理性的喜欢。

喜欢是一种三感六觉的直觉,是眼缘、是气息、是味道、是辨认,是你认识之前的喜欢。很多人在深度认识琼·狄迪恩之前,就已经喜欢她了。

她忠实记录了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一切。有人说,她是美国的杨绛,另一个版本的《我们仨》。她在两年之内,接连遭遇丈夫与女儿去世,她忠实地用笔端,记录了这一切。

“一开始接触到她的作品,就立即被她文中所体现出的真实所打动。她让我知道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清醒。”蒋方舟曾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阅读《蓝夜》的感受,并如此评价其作者狄迪恩。

琼·狄迪恩是美国作家,也曾是个记者,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人文奖,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她颁发“国家人文奖章”,称她是“美国政治和文化至为尖锐和值得尊敬的观察家”。

《蓝夜》是狄迪恩献给唯一的女儿金塔纳的告别之书,被称为美国版的《我们仨》。《纽约时报》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角谷美智子称赞说:“读来令人心碎。这是对失去的热切追索,跟死亡与时间的悲伤斡旋。”

就像序言《爱是肝肠寸断》所说,我认识的狄迪恩,变成一头母鹿。她就站在我面前,美丽的眼睛里全是幽蓝的哀伤。她的忧郁,她的情绪,全是脆弱的、易碎的。她不再勇敢了。

《蓝夜》读完,我有了和这位笔者同样的感受。

这本书,是一位痛失孩子的母亲漫长的、煎熬的碎碎念,那些逻辑混乱的词语,那些苦涩的字句,都在叙述着一个“人生无常”的命题。而文中反复出现的的回忆画面,都像是笼罩在夕阳的光芒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的悲伤。

就如“蓝夜”这个词承载的含义一样:只是轻轻说出来,就勾勒出屋门掩闭,花园薄暮,青草沿岸的河流在阴影中奔流而去的景象,蓝夜时光接近尾声的时候,你会感到切实的寒意与对疾病的恐惧,惊觉蓝夜将近,天光无多,夏日已去。

看《蓝夜》,我们更能认识,原来命运是如此突如其来的东西,它能在瞬息之间打破你的所有人生计划,能把一个人从天堂拉入地狱或者从地狱拉向天堂。人是一叶扁舟,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会被命运的洪流裹挟到何处,或许只有在生命抵达终点时,我们才能在某个平凡时刻勃然醒悟——

生命的本质就是虚无。

而,写作,对她来说,如同解药。

就像她写的,“我写作完全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所思、所看,以及看到了什么和它的意义。还有我的愿望和我的恐惧。” 她说:“在这本书中,我只有超越词语才能找到意义。我需要穿透我的所有思考和信念,即便只是为了我自己。”

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我们必须在某一刻放手。

就像她写的“为了生存,我们讲述”。

通透

最近几年,买书的频次明显加强。

每年看100多本书,而下单的就更多了。我像高中或大学的某个阶段,突然很想从书中寻求某种答案。就像和朋友韬总揶揄的,他叫“煮字疗饥”,我叫“以读为药”。

读书确实像吃药,可能这些年困惑渐多,需要解药。关于年龄、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取舍、关于人生终极三问、关于很多问题。困惑或者惶恐的时候,就想从书里找到答案。但书里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或许有求解的过程。

就像年龄这回事。作为所谓30+的女性,我们经常被提醒,不再年轻,似乎是种罪过,似乎不再具备选择的优势。

但,谁会不老呢,老去的命题男女是一样的,甚至,男的其实比女的老得更快。男性似乎总愿意拿女性的年龄作为揶揄的对象,遮蔽自己对于老去的排斥。

而年龄,并不是坏事。就像白岩松多年前,写过一篇《渴望年老》。并不是从物理上渴望年老,而是渴望年老的豁达、看开、通透。

就像现在看陈冲、俞飞鸿,无与伦比的美。没有历练的傻白甜,就像是暴露在晨雾中的虫子,看似娇嫩,实际有没有多少价值。而经历过春秋的折磨,果实愈发玲珑剔透,岁月赋予她们现在的通透、豁达、看开、睥睨,才是时间的馈赠。

已经58岁,镜头下的陈冲,依然有一种洛丽塔式的娇媚动人。

这当然已经不只是如何保养的问题,而是外表与个性的统一。

陈冲说:“生活当中有过很多苦难,但我就是一个要保持纯真的、天真的人。那些烙印是打造另外一个地方,它不是不存在。

“岁月对我来说,其实是可以炫耀的东西。我经历与战胜了那么多的痛楚,那么多生理上的疾病、头脑里的疾病,这是一个多么可吹嘘的事情。”

岁月是可以炫耀的东西。正因为这些时间和过去,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

就像我自己,经历过少年的自卑,青年的敏感,职场的搏命,稿件的历练,世事的洞明,中年的取舍,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为什么要不爱自己。

人到中年,活的就是一个通透。

就像曾经鄙夷的杨天真,她的新书《通透》所说,人活着不就是求个通透。

“所谓的通透,第一,要能明确自己的目的;第二,要能理清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第三,能放下对人性的幻想和他人的期待。当你达到通透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减少非常多的痛苦和烦恼,提升人生效率。”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坚信,只有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活得通透,所有的纠结内耗,都源自未知和失控。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源于她本身。

《为了生存,我们讲述》(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是琼·狄迪恩选集,这是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为了生存,我们讲述。

就像她说的,我们在讲述中梳理思绪;我们在讲述中汲取力量;我们在讲述中探索发现;我们在讲述中丰富成长。我们同样也从他人的讲述中梳理、汲取、探索、感悟、发现、成长。

我们在讲述中,成为自己。

(主播 汤般若 制作 王宜谦)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王攀 编辑:梁冰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关键词: